全国服务热线:400-168-1526
近零能耗建筑认证
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,提升星级绿色建筑占比
全国上门服务,全程陪同审核
首页 > 绿色建筑认证 > 近零能耗建筑认证
项目简介
什么是近零能耗建筑认证?
为贯彻落实国家推广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、零能耗建筑、产能建筑的有关法规政策,规范项目评价,通过评价引导此类建筑健康发展,编制本标准。
近零能耗建筑测评,是指依据国家标准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》GB/T 51350-2019和中国建筑节能协会《近零能耗建筑测评标准》T/CABEE 003-2019等相关标准,对申报主体提供的建筑物,按照测评的程序和要求,认定建筑能耗水平是否达到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、零能耗建筑相关节能要求并进行标识信息公示的测评活动。

近零能耗建筑测评工作的开展正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推动我国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等低碳建筑发展,助力城乡建设领域加快实现“碳达峰”。

鹏生技术可以在方案的设计、项目的施工等方面为业主提供专业的建议和解决方案。具有国内外领先的技术力量和一流的技术团队;
等级划分
分为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、零能耗建筑三个等级
本标准将建筑分为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、零能耗建筑三个等级,各对应着不同的能耗降低要求。三种建筑大致可以理解 为:零能耗建筑 > 近零能耗建筑定义 > 超低能耗建筑。
评估标准
分为设计评价、施工评价和运行评估三个阶段
对于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,应通过设计评价、施工评价对其进行判定,宜进行运行评估。对于零能耗建筑、产能建筑,应 通过运行评估对其进行判定,可提前开展设计评价、施工评价。
证书有效期
设计测评和施工测评证书有效期3年,运行评估证书有效期5年
认证好处
能够节省环境资源,而且可以减少大量的能耗,从而节约能源。
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物的美观性,提高城市的品位,为人们提供更加宜居的环境,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福利。
  • 节能环保
    它采用节能环保材料,建筑外墙使用外墙保温材料,内墙使用环保装饰材料,窗户采用节能玻璃,从而有效降低能耗,减少污染。
  • 高效节约
    采用太阳能、地热能、风能、生物质能等新能源,可以省去油、电和气的开销,节约能源,实现高效利用。
  • 舒适宜居
    近零能耗建筑还可以利用墙体、窗户等建筑元素有效地收集太阳能,让室内充满自然的光线,让人拥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。
  • 提高建筑质量
    近零能耗建筑采用现代化的节能管理技术,可以有效提高建筑质量,使建筑更加牢固耐用,还可以延长建筑使用寿命,提高建筑的综合性能。
服务流程
全流程一站式服务,确保审核通过
鹏生技术致力于为每一位客户提供专业服务,指定专门的技术人员跟踪对接
核心优势
  • 实力强
    行业认可品牌
    专业的
    认证资质
    解决方案提供商
    行业认可品牌
    北京企业管理咨询协会副会长单位
    北京市企业管理咨询行业”AAA级资质”企业
    一家集认证资质服务,知识产权服务,政策项目申报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。
    立即咨询
  • 速度快
    全国上门服务
    6家全资
    子公司,15家
    分支机构
    全国上门服务
    一地签约,全国服务
    资深技术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
    就近提供解决方案和上门服务
    立即咨询
  • 服务优
    资深顾问全程辅导
    专项制
    小组一对一
    精准服务
    资深顾问全程辅导
    量身定制解决方案,成立专项小组
    全程节点把控,上门辅导、模拟评估
    顾问式规划的方式让客户长期受益
    立即咨询
  • 经验足
    8000多家成功案例
    深受
    全国各地
    8000+企业的青睐
    8000多家成功案例
    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风险预判能力
    服务领域广泛,满足不同行业的业务需求
    服务客户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境内外优质企业
    立即咨询
感谢每一位客户的选择和信任
常见问题
  • 近零能耗建筑认证的评估标准是什么?
    分为设计评价、施工评价和运行评估三个阶段。对于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,应通过设计评价、施工评价对其进行判定,宜进行运行评估。对于零能耗建筑、产能建筑,应 通过运行评估对其进行判定,可提前开展设计评价、施工评价。...了解更多 >
  • 近零能耗建筑证书的有效期?
    设计测评和施工测评证书有效期3年,运行评估证书有效期5年。...了解更多 >
  • 中国近零能耗建筑面临的主要问题?
    中国近零能耗建筑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产品种类较少、‌造价较高、‌施工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不足、‌既有建筑改造的限制条件多、‌成本控制严格、‌社会化问题多,‌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、‌激励引导机制操作性不够具体、‌产业链协同不够深入等。‌...了解更多 >
联系我
获得专业服务
400-168-1526